科创板崛起,意味着成长股归来。
我们见到CXO和生命科学上游成为反弹急先锋,有没有一种企业身兼这两种属性?
生命科学上游三剑客奥浦迈(科创板)、近岸蛋白(科创板)、菲鹏生物(创业板)正在赶赴上市,带来全新的生物医药技能树,也带来眼花缭乱的复合型商业模式。
所有培养基企业都把CDMO作为核心业务推动,mRNA原料企业也在培育疫苗CRO。产品(上游核心原料、耗材)+产品衍生的服务(CXO)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相因相生。
自产原料、耗材可降低CXO开发成本,还可为CXO业务引流,另一方面,在CXO服务阶段增加原料、耗材的客户黏性,从源头锁定未来客户的原料、耗材采购。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医药上游核心原料,人工模拟细胞在体内生长的营养环境,是供给细胞营养和促使细胞生殖增殖的基础物质,应用于抗体药物、蛋白药物、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
培养基企业的业务线为产品销售+CDMO服务,一方面向生物制品企业及科研院所提供药物开发和科学研究所需的培养基产品,另一方面,为药物研发企业提供在细胞株构建、工艺开发、分析服务及定制开发、中试生产及临床I、II、III期及商业化项目的CDMO技术服务。
这是一种正反馈的商业模式,使用自研的无血清培养基可降低生物药CDMO服务的开发成本,同时在CDMO服务阶段增加无血清培养基的客户黏性,从源头锁定未来客户的培养基采购,在客户的药物实现成功上市及规模化生产阶段能够为其提供生物药培养基产品,进而保障公司长期稳定的持续盈利能力。
每次提到生物医药上游,都会出现卡脖子的痛苦。
上游核心原料、耗材,直接影响研发的进度和成败、制药的效率和质量,下游客户黏性强,采购时倾向于品牌认可度高、市场口碑好的产品,一旦决定供应商,不会轻易更换,所以,生命科学上游供应商具有品牌壁垒,认证周期长,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
上游生产控费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是包括细胞培养基在内的药企供应链国产化的动力之一。
令人沮丧的是,在上游的上游还有卡脖子之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