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s Blog
记录朝花夕拾的日子

“动态DR”的技术真相

由于笔者是从事医疗行业,多接触一些医疗设备。近期有医院需求动态DR,我查了一些资料并与相关厂家沟通后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推广的动态DR分两种:
1、CCD-DR+影像增强器
2、动态平板DR。

就CCD-DR而言,那么有两个问题则是广大读者需要需明辨的:
1、所谓“动态DR”的静态拍片的剂量是不是偏高, 是不是一种落后淘汰的技术?
2、所谓“动态DR”的动态8帧透视功能真的适合用来做胃肠检查吗?(笔者暂时不了解,不做评论)

先来看看第一个问题。CCD-DR自诞生起,相比于平板DR,就因其成像剂量偏大,图像质量较差,饱受诟病。经过10多年的发展,CCD-DR有没有可能克服这个缺陷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CCD探测器受其成像原理的限制,X光子的探测效率要远远低于平板探测器。

一个典型的CCD探测器由闪烁体层,光学系统和CCD相机构成。闪烁体层将X线转换为可见光,通过光学系统在CCD芯片表面成像。而一个典型的平板探测器则是由闪烁体层,TFT和采集电路构成。闪烁体层将X线转换为可见光,TFT直接将可见光转换成电信号进行成像。

下面笔者就带各位读者看看,在CCD探测器中,这些用于成像的X光子都损失在了那些环节。

为什么CCD探测器的光学系统会损失如此多了可见光子呢?大家知道,衡量一个光学透镜系统收集光子的效率的指标就是透镜的口径,口径越大,效率越高(道理很浅显,只有入射到镜片上的可见光子才能被成像,口径越大,接收的光子面积越大)。目前CCD-DR所用的透镜系统的口径大多在100~150mm之间,而平板由于是可见光子直接入射到TFT上,口径相当于430mm,二者用来收集可见光子的面积相差了8~10倍。这也就是CCD探测器探测效率低,成像剂量偏大的根本原因。

所谓“动态DR”无论如何包装,归根结底仍是一个DR, 既然是DR,静态拍片就是其“主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TFT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稳定性大幅提高,平板DR的成本也大幅下降。反观CCD探测器十几年来在探测效率上未有提高,成像剂量较平板探测器要高一倍以上(行业内用DQE(量子探测效率)来衡量探测器对剂量的利用效率,平板探测器的DQE通常高出CCD探测器一倍以上)。平板价格尚高时,CCD-DR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过渡技术尚可接受,平板价格一路走低,CCD-DR必然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拿这样一个过时的技术,换个马甲,包装一番,就四处鼓吹,未免不合时宜。

赞(1) 打赏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名称:《“动态DR”的技术真相》
文章链接:https://www.snowing.cc/165.html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